导入数据...
中心研究员胡传淮先生为《孙桐生年谱长编》作序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6日
  查看:12
  来源:

绵阳,诗人之窟,文章之府;山水旖旎之地,人文荟萃之区。在比例尺大小不一的共和国地图上,绵阳——这片绵山怀抱、涪水萦绕的土地成了一个小小的圆点,一条淡蓝色的曲线依偎在身边,流淌了亿万年的涪江像一条玉带,轻歌曼舞,如诗如画,如歌如泣,细说着千年的故事,演绎着千年的辉煌!在历史长河中,绵州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文化世家,他们或以经学立身,或以文学名世,或以史学传家。清末著名政论家、廉吏、学者、诗人、红学家、教育家孙桐生,成就卓著,尤足称杰。

image.png

胡证川、苏东来编著《孙桐生年谱长编》封面

孙桐生(1824—1904),字筱峰,一作小峰,清代四川绵阳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湖南安仁、酃县、安福、桃源知县,永州知府、郴州知州等职。光绪八年(1882),辞官归里,主讲绵州治经书院十余载。一生编、撰、刻、印著作达20余种,如《国朝全蜀诗钞》《国朝全蜀贡举考要》《妙复轩评石头记红楼梦》《楚游草》《卧云山房文钞》等。

孙桐生的文才与治绩,赢得了后世的赞誉。清人吴朝品《涪雅堂诗草·哭孙小峰师》云:“妙龄通籍掇高科,出宰三湘治绩多。嗜古收藏同大米,能文豪放继东坡。”赞扬他的文才继承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可见评价甚高。

历史因文化而精彩,文化因历史而厚重。一地物质的荣枯盛衰,可以迅猛的潮起潮落;而文化的消长、艺术的兴衰,恐怕就要绵延跌宕、复杂诡谲得多。常常会是这样的情况:一地一时代的文化艺术竟在不期然间系于一人的诚实执著和寂寞坚韧,系于一个群体的一往情深和天真烂漫。一地一个重要文化人物的出现,往往需要数代文化资源的积累;一个重要文化人物,往往会导致一个文化群体的集体成长;一个重要文化人物,不仅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还将影响其身后较长时期的文化趋势。我认为:绵阳孙桐生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和他的弟子、及其敬重者、效仿者,就是这样一群人。绵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被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自己最钟情的文字记载和传承,得以让绵阳天地长存、万物永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必有其因果。绵阳诞生出孙桐生,就是让他为绵阳文化的不朽而来。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答张船山太史》中说:“仆平生不喜佛法,而独以‘因缘’二字信之最真。”犹记41年前,1982年秋,我从蓬溪赴绵阳读大学,常常漫步雏凤山上、徜徉芙蓉溪畔,就爱上了左绵山水人文。“因缘”凑泊,我才知道清代绵州有个名士孙桐生;亦知道了孙桐生与吾遂“因缘”甚深。

孙桐生最推崇的清代巴蜀诗人就是遂宁张问陶。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初贤相张鹏翮玄孙。乾隆进士,官至山东莱州府知府。十岁能诗,被袁枚称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孙桐生在《国朝全蜀诗钞》中,评价张问陶:“所为诗专主性灵,独出新意,如神龙变化,不可端倪。近体超妙清新,雅近义山,古体奔放奇横,颇近太白,卓然为本朝一大名家,不止冠冕西蜀也。”张问陶是《诗钞》中入选诗歌最多的诗家,多达六卷,“犹以未获尽登为憾”;而李调元只入选一卷,彭端淑连一卷都不到,可见张船山在孙桐生心目中地位有多高。张船山与孙桐生的父亲孙文骅(号晓山)亦有交往。孙桐生回忆说:“先生与先君子(孙文骅)俱以乾隆甲申(1764)生,在京与彭田桥(彭蕙支)孝廉、李墨庄(李鼎元)太史文酒流连,雅敦纪群之谊。先君子以庚申(1800)铨授楚北,先生手书诗盈册,《送行》跋云:‘庚申夏五,晓山仁兄荣选出都,索观近作,录此请教。诗既不佳,字亦草草,留为别后相思之一助云尔。’外题签云:‘每一相思,老船为晓山写。’册中录《驿柳》《题画》等近体二十余首,字势苍劲奇横,得苏黄之神髓。册藏家笥,垂为世宝,后为族无赖子并宝砚同窃去,痛惜无及。因叹旧家世守之物,竟有时欲永守而不能,因录先生之诗而附记轶事如此,益不胜皋鱼之痛云。”(《国朝全蜀诗钞》卷二十三)。孙桐生妻子奚韵芬恭人,蓬溪县人,后迁居温江,光绪《蓬溪奚氏宗谱》有载。孙桐生孙子孙廷銮,曾任遂宁县知事。因有这些“因缘”,所以我对孙桐生及其研究格外关注。

image.png

胡证川、苏东来编著《孙桐生年谱长编》目录

绵阳的先贤离我们远去了,可先贤的精神依然召唤着故里的后学。胡证川、苏东来二先生,焚膏继晷,上下求索,竭泽而渔,编著成《孙桐生年谱长编》,记载翔实,考订精审,把孙桐生的生平与成就,乃至生命追求,放到深远、广阔的历史背景与时间长河里来观照和研究,价值巨大,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珍视和阅读。

唯有人文足千秋。我觉得,对孙桐生最好的纪念,莫过于整理其成果,编撰其年谱,弘扬其学术,传承其精神。学术的生命在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继往开来。让我们心怀梦想,守望学术的尊严,一起努力前行!

癸卯菊月识于蜀中遂州赤城


序者简介:胡传淮,1964年生,四川蓬溪人。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遂宁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张问陶年谱》《张鹏翮研究》等专著80余部;发表论文、诗词、文史随笔300余篇。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10余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编辑:巴蜀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