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中心概况
 
现任领导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起步于1983年7月,2001年4月获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是直属于学校的实体性科研平台。自2006年以来,中心先后被授予“中国先秦史学会·巴蜀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历史名人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蜀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并与韩国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共建“巴蜀文化研究所”。联合泰国蓝康恒大学、泰国清迈大学,开展南方丝绸之路古代中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心现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的研究队伍。中青年专职研究人员均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多人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是一支覆盖老中青、全领域、多学科的巴蜀文化研究团队。中心下设“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巴蜀语言文学”“巴蜀历史文化”“巴蜀教育”“巴蜀哲学”“巴蜀艺术”“巴蜀文化传播”等七个分中心。中心每年定期出版《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编制《巴蜀文化研究动态》。中心先后主办了“巴蜀文化研究新趋势国际研讨会”“巴蜀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巴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中国西南与欧亚古代文明国际研讨会”“南方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共计50余次;此外,中心坚持对外开放“巴蜀文化”系列学术讲座,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力。

 在40余年的时间里,中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100余项,其中代表性科研项目有:“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研究”“南方丝绸之路与东西两洋研究”“三星堆文化与中国文明研究”“中国西南古代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古代巴蜀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古代西南夷酋邦与文明起源研究”“巴蜀神话传说集成与研究”等。中心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融通互促,全面系统展示巴蜀魅力,守正创新培育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巴蜀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出版著作200余部,其中标志性著作有:《扬雄方言研究》《四川扬琴传统唱本选》《蜀梼杌校笺》《西南酋邦社会与中国早期文明》《发现三星堆》《走出盆地:巴蜀文化与欧亚古文明》《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川康近代社会略论稿》《巴蜀哲学与文化探讨》《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古蜀神话传说试论》等。此外,大型文献汇编和研究丛书100余部,其中代表性著作有:《巴蜀文化系列丛书》(10种)、《大家论学》(8种)、《四川通史先秦卷》、《成都通史先秦卷》、《南方丝绸之路丛书》、《巴蜀历代通志集成》(共138册)、《巴蜀珍稀谱牒文献汇刊》、《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巴蜀古籍整理大型丛书·槐轩全书》(共10卷)、《推十全书》(共20卷)、《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史料续编》(共40册)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中心提交的咨询报告多次被国家部委和四川省政府部门批示、采纳。

中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究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宗旨,团队成员先后为原国务院总理、原国家政协主席,以及四川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同志宣讲巴蜀文化最新动态,并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项目共计30余项,其中代表性项目为“成都市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古蜀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背景及其与成都的经贸关系研究”“宜宾在南方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三峡外迁移民在安置地社会融合与社会稳定研究”“秦并巴蜀重大历史意义研究”“司马错入蜀重大历史意义研究”等。

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切实把中心建设成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为积极推动巴蜀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培育和创造性转化,推进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巴蜀文化研究最新成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