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总成果。本书以中国西南地区(尤其以四川三星堆文化为代表)作为出发点,站在内陆开放历史的角度,将欧亚大陆上的古代文明作为相互往来交流的整体视野,从十个方面探讨南方丝绸之路与古代印度、中亚、中东和东南亚文明的关系,展现中华民族与欧亚大陆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数千年前的交流互鉴,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数千年前中外交通历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作者简介
段渝,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学科组评审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巴蜀古代文明、南方丝绸之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等。著有《四川通史(第一册)》《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 : 巴蜀古代文明研究》《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西南酋邦社会与中国早期文明》《发现三星堆》等学术著作20余部,于《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科学研究项目和国外科研项目20余项。著作荣获2021年度“中国好书”、中国图书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等众多奖项。
内容简介
古代中国在西南方向,从四川经云南出域外,至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地中海地区的国际交通线,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以中国西南地区(尤其以四川三星堆文化为代表)为出发点,站在内陆开放历史的角度,将欧亚各古代文明视为相互往来交流的整体视野,从十个方面探讨南方丝绸之路与古代印度、西亚-北非(中东)和东南亚文明的关系,认为南方丝绸之路发挥了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民族迁徙等功能,它不仅推动了中外物资(如巴蜀丝绸,海贝、殊饰等)贸易,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如黄金艺术,青铜艺术等)的传播与融合。南方丝绸之路对于早期的区域化和全球化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总成果。本书通过对南方丝绸之路这一国际性通道的研究,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欧亚大陆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数千年前交流互鉴,共同携手创造欧亚大陆辉煌的古代文明的历史画卷,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数千年前中外交通历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编辑推荐
★本书经对古代中国在西南方向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交流互动历史的研究,为当下中国西南地区构筑开放高地,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提供历史渊源和历史依据。
★通过中国西南的南方丝绸之路这一国际性通道的研究,展现中华民族与欧亚大陆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数千年前的交流互鉴,共同携手创造欧亚大陆辉煌的古代文明的历史画卷,为当今开展“丝路一家亲”行动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数千年前中外交通历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以考古成果为证据进行考证和研究,为今后考古学、民族融合史、中外交通史、中外交流史研究等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
目录
绪论 丝绸与丝绸之路的形成
一、丝绸之路的视野
二、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
一、中国丝绸的起源时代
二、丝绸之路的形成
三、茶马贸易的兴起与丝绸之路的演变
四、丝绸在古代世界的传播
一、嫘祖与丝绸起源
二、嫘祖与巴蜀蚕桑丝绸的起源
三、巴蜀丝绸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贡献
一、“支那”(Cina)名称起源研究的回顾
二、“支那”非秦说
三、“支那”非荆说
四、“支那”为蜀之成都说
五、古希腊罗马文献所载“赛里斯”(Seres)研究
一、西南夷文化和族群
二、西南夷的年代
三、西南夷青铜文化的分布及其关系
四、西南夷海贝的来源与蜀身毒道
五、三星堆文化在西南夷地区的扩张
一、南方丝绸之路国外段的走向
二、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段交通
三、五尺道的开通时代
四、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生态条件和性质
一、蜀与商的关系
二、商文明的青铜冶金术
三、古蜀文明的青铜冶金术
四、三星堆青铜雕像群与商文化的关系
一、南方丝绸之路国外段青铜器的分布关系
二、古蜀青铜雕像形制的文化来源
三、柳叶形青铜短剑形制的文化来源
四、南方丝绸之路与东南亚青铜文化
一、商代中国黄金制品的南北系统
二、南北系统的技术异同
三、南北系统的功能差异
四、三星堆黄金制品的文化来源
一、三星堆古城的发现与确认
二、三星堆古城的形成
三、三星堆古城的功能、结构与布局4
四、十二桥文化与金沙遗址:成都城市的形成
五、成都城市的功能、结构与布局
六、古蜀城市文明的中外比较
一、三星堆海贝与南方丝绸之路
二、成都平原象牙与南方丝绸之路
一、偶像式构图与情节式构图艺术形式的来源
二、三星堆文化的带翼龙
三、巴蜀印章和青铜器图像中的“英雄擒兽”母题
四、“英雄擒兽”与“瑟瑟”
一、藏羌彝走廊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二、古代氐羌与丝绸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文摘
丝绸包裹的青铜器和玉器表明丝绸也受到特别的尊重。现藏斯德哥尔摩的一件青铜斧头展示了由三种不同类型的蚕茧织成的丝绸,而现藏瑞典马尔默的一件青铜礼器展示了几种丝线使用的情况,包括野生纺纱机的丝。其中一些纹样显示出菱形图案的编织结构,显示了一种先进的织机技术。在马尔默青铜器皿上发现了丝线刺绣的痕迹,丝线刺绣在缎纹针脚上,很有可能是链式针脚的痕迹。由于丝绸是最优秀的刺绣线,所以刺绣发展于中国早期是不足为奇的。
虽然丝绸在纪元以前若干个世纪已在西方流通,但在西方学术界,如像菲利帕·斯科特(Philippa Scott)在其所著具有权威性的《丝绸之书》里所说,丝绸之路通常被认为是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和汉武帝时期开通的。汉武帝的大使们远至西部的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带来了包括丝绸在内的礼物。公元97年,汉王朝的大使到达巴格达”。丝绸之路沿线有中国丝绸的重要发现,例如斯坦因在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发现了45件单色和多色花纹丝绸,苏联考古学家P. K. 科兹洛夫(P. K. Kozlov)在蒙古北部诺彦乌拉(Noin-Ula)的游牧埋葬土丘中发现了大约20件花纹丝绸,在诺彦乌拉还发现了有环形图案的花纹丝绸。而印度本土的丝绸来源于野蚕,野蚕丝织成的丝名为柞蚕丝,其丝绸即是柞蚕丝绸。
迄今为止,在中亚出土的丝绸中,最早为西方所知的是出土于阿尔泰山脉巴泽雷克(Pazyryk)冰封的斯基泰(Scythian)墓穴内的中国丝绸,其时代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左右。其中一件,是用链式针绣成精美的飞鸟和飞鸟图案的淡色丝绸,挂在斯基泰人的毛毡上,用作马鞍的毯子。刺绣线虽然褪色,但仍可以看出它们的原始颜色:蓝色、深红色、沙色和棕色。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击败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烧毁了波斯波利斯。他的军队进一步一路向东前进。当时,帕提亚(中国文献称之为安息)人控制了伊朗高原,帕提亚国王的雕像展示了裹着布的裤子和束带束腰外衣的优雅时尚,上面装饰着镀金的元素。帕提亚国王密特拉底斯(Mithradates,前123—前87)鼓励丝绸之路贸易,挑战罗马的权力。据记载,在卡雷(Carrhac)战役(前53)中,让克拉苏统率的罗马军队大为吃惊的是,帕提亚名将苏雷纳的军队展开的旗帜居然是使用最昂贵的丝绸制成的,它象征着无上的威严和权威。在现在的伊朗发现的最早的丝绸,是在Shahr-i-Qumis发掘的帕提亚时期的一条绿色丝带装饰着的儿童毛毡服装。帕提亚水神阿纳西塔(Water Goddess Anahita)的象征,则是在丝绸图案中反复出现的石榴。
224年,萨珊王朝开创后,不再满足于充当向西输送生丝和机织丝绸的中间商,他们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丝绸工业。萨珊织工的设计非常独特,典型的萨珊主题是圆形的串珠,里面有动物和生命之树、狩猎场景、神秘的野兽和鸟类。动物和鸟类通常被描绘成戴着珍珠项链和飘动的丝带,而萨珊皇室的皇冠则经常被珍珠环绕。
早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与汉朝“正式”开通丝绸之路前,位于里海以西的高加索、亚美尼亚和吉兰就已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丝绸是从黑海上的希腊贸易站传到地中海和欧洲的,在多瑙河地区也发现了丝绸,这些丝绸是在公元前6世纪的哈尔斯塔特文化和其他几个早期遗址发现的,是刺绣和编织成的衣服。
这个时期丝绸流通的一条路线,可能是通过波斯帝国的“皇家之路”(或译为皇家大道)。
【编辑:巴蜀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