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上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古代巴蜀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一楼会议室举行。
开题会邀请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邦本教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二虎教授,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潘殊闲教授共同担任评审组专家。校方代表、四川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处周晓芹科长参加了开题会。
课题组主要成员以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世佳副院长、四川师范大学高研院杨荣涛副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邹家兴专职副研究员、蒙家原专职副研究员参加了开题会。
开题会由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段渝教授主持。周晓芹科长代表四川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处在致辞中向邹一清教授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表示祝贺,并在会上对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获批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作重点介绍:1.国家重大课题“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研究”;2.教育部重大课题“南方丝绸之路与东西两洋研究”;3.国家重点课题“三星堆文化与中国文明研究”;4.四川省重大委托课题:“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研究”;5.国家重点课题“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等。中心成立40余年来,在“古代巴蜀”、“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积淀深厚、成果丰硕,已达到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前沿水平。本次2023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古代巴蜀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成功获批,正是这一研究水准的重要体现。
课题首席专家邹一清教授首先从课题的形成由来、课题思路与学术构架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其次,她详细向开题会专家组介绍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研究框架、研究目标、课题组人员组织等情况。最后,邹教授表示本次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力图深刻揭示先秦至明清时期,巴蜀与南方丝绸之路发展的相互关系;二是探究古代巴蜀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即把古代巴蜀与南方丝绸之路放到整个中华文明发展演变中进行研究;三是从整体丝绸之路视野来探究南方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
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为:四川师范大学段渝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龚伟副教授、西华大学范佳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邹一清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杨丽华研究员。各子课题分别汇报了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
专家组成员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投标评审书》及相关材料,并听取了汇报。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重大项目面向“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古代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视角出发,全面系统提升了古代巴蜀与南方丝绸之路在当下学术研究领域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于推动古代巴蜀研究和中外关系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项目组对该项目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和任务要求理解深刻,为后续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专家组还对项目总体和各子课题研究方案发表了完善意见。罗二虎教授认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有传统,在新时期对此研究的升华需十分关注近些年巴蜀及西南地区涌现的大量考古新资料,要对先秦至汉晋时期这批考古材料作全面收集和消化,不仅可以弥补文献资料不足,还有助于对历史时期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民族关系、边疆治理和文化交流等问题开展创新研究。
彭邦本教授认为,广义上的古代巴蜀地区在历史上面临不同类型的政治格局,尽管政治局面有这些差异,但整个西南地区内部及其对外交流,却一直保持频繁。这就使得课题在总的方向上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地方政权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关系;二是以巴蜀为龙头的整个西南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些重要节点,在不同的政治局面下,如何发挥其丝路枢纽的作用。
潘殊闲教授认为,该课题研究设计涉及多种学科,如考古、历史、宗教、艺术、经济、政治、文学等等,因而课题研究的开展既要注重把握重点,也要留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些内在理路问题。如不同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与后来广、狭二义上蜀道的关系,以及全面系统的古代巴蜀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的区别等。建议在重要时段上对相关研究重点内容做到凸出,舍弃一些与其他学科相重复的研究内容。
专家组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基础深厚、研究思路清晰合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同意该项目通过开题。同时指出,该课题体量较大,建议适当减小体量,突出重点问题研究,最终成果以不超过40万字为宜。
最后,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段渝教授代表项目组作总结发言。他对各位专家教授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在此次开题会后课题组也将参考专家们建议和教育部相关要求对申报课题的文本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也感谢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组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接下来三年左右时间里,课题组将聚焦重点问题,从交通、经贸、文化、民族四个方面对古代巴蜀与南方丝绸之路的纵向历史演进和横向文化交流变迁展开深入系统研究,加强团队合作,形成研究合力,在成果转化方面多出精品。
照片、文字:龚伟
初审:段渝
复审:廖洪文
终审:汤洪
【编辑:巴蜀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