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上午10点,巴蜀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2024年第6期学术讲座(总第58讲)在第六教学楼117教室举行。主讲人河北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过常宝为大家带来“中学语文古文理解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和国际中文教育学院联合主办,讲座由中心常务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汤洪教授主持。参加本次讲座的有巴蜀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的部分老师、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等单位师生。
讲座伊始,过常宝教授通过文化传承引出古文学习问题,指出文化传承与古文学习有很大关系。现如今,古文在中小学教材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但学生却对古文提不起兴趣。过教授认为,这不是因为古文本身不好,而是老师把古文讲得太死,让学生难以理解。接下来,过教授从文化情境、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文化差异四个方面对古文理解进行了阐释。
过教授首先从《曹刿论战》这一篇的文化情境入手,指出理解文章需回归时代背景与人物特性,不能只看文章表面,从而得出《曹刿论战》这一古文的文化内涵不应是“以弱胜强”,而应是“不应恪守礼法,要与时俱进”的结论。以此,过教授进一步对《师说》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次,过常宝教授通过阐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水月意象”、《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文化背景以及《登泰山记》中的地质文化等指出,对文化知识的把握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接着,过教授强调文化理解问题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理念与文化因素,不能仅凭主观理解。他以幽默诙谐的语气向大家说明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自然之道,又借《前赤壁赋》道出了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学问题。关于文化差异问题,过常宝通过《愚公移山》《过秦论》与《窦娥冤》等举例强调,当代的学生都处于和古人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古文中所传达出的精神及经验都应选择性地接受。同时,中学老师也应根据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不能强迫学生全部接受。最后,过常宝总结,如今的语文教材过多地研究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教材内容的编写问题,老师也以完成任务式教学为目标,导致学生不喜欢语文和古文,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及影响等问题向过常宝教授请教,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受益匪浅。最后,参与讲座的老师和同学对过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片、文字:李晓娇
【编辑:巴蜀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