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中心主办的“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广元举办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8月18日
  查看:6
  来源:

8月18日,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召开。中共广元市委书记何树平,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级巡视员白鹏远,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川,广元市委常委、秘书长杨浩,广元市政协副主席、昭化区委书记刘自强,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青,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市文物局局长罗全生出席本次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国内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受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

image.png

在研讨会开幕式阶段,何树平表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开展“司马错入蜀重大历史意义”学术研讨会,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四川省委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刘自强在研讨会致辞中表示,昭化作为古蜀道上的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必将有助于我们讲好蜀道故事,推进昭化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image.png

在研讨会学术交流阶段,12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对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讨论。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西北大学教授王子今认为,司马错入蜀实现了跨越秦岭军事文化沟通的作用,此后秦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开通蜀道,为秦昭襄王时代国家的治理积累了经验,也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宗俊认为,司马错的战略就是要让秦国优先壮大自己的实力,解除后顾之忧。秦灭蜀而兼并天下的战略与司马迁“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的历史观均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李大龙认为,司马错伐蜀及其后郡县制的设置,是地方进入多民族国家传统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对秦统一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认为,公元前316年秦将军司马错入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将中国西南地区整合到统一的版图之中,也促进了长江上游巴蜀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和进一步发展,是中国从多元走向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样本。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柏权表示,司马错伐蜀及其后有关巴蔓子事迹的描述,在传承演进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追忆性传承、创作性传承、礼仪性传承和符号化传承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样化的不断传承,巴蔓子的英雄形象更加固化,升华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爱国主义符号。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司马错入蜀及其相关历史问题进行了系统性交流。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马强从青川木牍的发现对秦汉、三国时期的秦蜀交通进行了解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剑华从秦并巴蜀的历程以及司马错的历史功绩进行了阐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万泉系统介绍了司马错入蜀相关的历史地理发现及最新的考古遗存。四川师范大学武则天研究中心主任董春林阐述了司马错入蜀的战略观念。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副院长甘娜从地理交通的角度对司马错入蜀前后的川陕交通进行梳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熊芙蓉对司马错战略思想的天下情怀进行了解读。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孙家洲表示,司马错伐蜀是两种不同战略的角逐,南下攻占巴蜀可以使秦国获得实际的意义,为秦国扩大战略纵深产生了重要作用。

王川在研讨会的总结阶段作学术总结,他表示,与会专家学者们对司马错入蜀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的发言立足四川、立足广元、立足昭化,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司马错入蜀及其重要意义,阐发了巴蜀地区在统一中国进程中重要的战略地位,专家们的发言,不仅对历史研究本身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还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image.png

此外,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司马错入蜀学术研究课题组还组织了“司马错与蜀道”大型科学考察队,穿越川陕两省五市的十二个县区进行了考察。通过对于蜀道沿线浓郁的人文气息、乡村风貌和历史遗存的综合性的实地考察,课题组对于蜀道的历史成因,发展历程,文化传承以及所蕴含的蜀道基因与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通过蜀道沿线石窟、文物、村落和地方文化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寻访到了战国后期秦将司马错的墓地,了解到了当地民众对于司马错的真实情感,以及民俗故事,深化了对于司马错入蜀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解,以及蜀道贯穿古今连通内外的精神内涵的把握。

image.png

(作者:曾江 赵徐州 刘朋乐)


【编辑:巴蜀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