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崔立国:《锦瑟》的意象派解读
编者按:为更好地迎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弘扬传承以杜甫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广诗歌文化,中华诗歌研究院联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推出“迎大运•动起来:遇见最美风景“诗歌专题系列讲座活动。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崔立国老师应此活动之邀请,为广大市民朋友带来关于“锦瑟”意象派解读的专题讲座。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传统文学阐释多从诗人的身世入手,力图坐实诗歌的主旨,由此形成的作者意图理解有数十种之多。西方哲学阐释则以读者为中心,有割裂作者与文本联系的过度诠释之弊。深受中国传统诗歌影响的意象派,聚焦在作品呈现出来的意象本身,其意向叠加和并置、对比的创作手法与理论原则,可为解读理解《锦瑟》一诗提供一种可行的方式。
2023年8月8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崔立国老师应中华诗歌研究院邀请,在杜甫草堂博物馆藏经楼二楼,为面向成都市民及来蓉各地游客开放的广大听众,举行题为“《锦瑟》的意象派解读”的诗歌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属于“迎大运•动起来:遇见最美风景”诗歌专题系列讲座活动之第六场,旨在更好迎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弘扬传承以杜甫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
本次讲座中,崔立国老师首先从最近热映的《长安三万里》开始,结合唐代社会的时代背景与思潮,介绍唐诗的基本风貌与特色,唐代诗人普遍的人生经历与处境。之后,讲述李商隐的生平经历。李商隐在科举考试中举之前深受身为牛党的令狐楚赏识,后来入赘属于李党一方的王茂元一家,是造就其悲剧人生命运的主要原因。李商隐一生12次反复入幕和漂泊流寓的生涯,一定程度上正是高适和杜甫波折人生的结合体。
李商隐诗歌的晦涩难懂和其一生不幸的遭遇密不可分,无法明言的内心苦楚只有接着繁复艰深的外在意象委婉传达。《锦瑟》正是这种手法最为杰出的代表,是李商隐诗歌也是中国古诗中最复杂也最迷人的一首。关于这首诗主题的说法,历来有几十种之多,基本可以归为怀人说、乐器说、自伤说、创作说、悼亡说、哀唐说六种。古人秉持“知人论世”的原则,着重探究这首诗背后的“意”,为我们理解《锦瑟》提供了虽无定论但深具启发意义的解读。
意象派的侧重有所不同,更看重诗本身呈现出来的“象”。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欧美意象诗是现代英语诗歌的开端,其形成深受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手法的影响。意象派的理论与创作发过来助推早期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且对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诗的写作、理论影响深远。意象派强调诗人面对场景时心里瞬间形成的感受和印象,将情感的表达隐藏在意象的背后。其理论化、系统化的创作手法和原则,加深与拓宽了中国传统诗歌意象论的内涵与边界,故用意象派方式解读理解《锦瑟》,既聚焦文本本身,又不摒弃作者意图,为理解《锦瑟》提供一种可行的方式,同时也可窥见中国古典文学的异域影响,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旅行的双向互动。
此次讲座主题明确,举例生动,以小见大,旁征博引,内容丰富,阐述透彻。既有丰富的材料分析,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既有传统诗歌的解析,也有西方理论的运用;既顾及到面对大众的普及和通俗,也兼具基本的专业要求和深度。讲员和听众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积极反馈,充分证明了李商隐诗歌的深入人心,体现出中国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座配合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召开,是宣传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具体实践,有利于立足传统,继往开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编辑:巴蜀文化研究中心】